【行路易跌】肌肉營養不良症或誘致命併發症 初期症狀不明顯2個方法自我檢測
多數人都曾在行路時跌倒,但如果頻頻發生便要小心是否患上肌肉營養不良症。港怡醫院腦神經科顧問醫生朱炎培表示,肌肉營養不良症有4種較為常見,在兒童或成人時期都有可能發病,如病情嚴重不但要以輪椅代步,亦可能會誘發致命併發症,市民如發現有徵狀應及早就醫。
Photo from 受訪者提供
港怡醫院腦神經科顧問醫生朱炎培表示,肌肉營養不良症多數與遺傳基因有關,由於肌肉缺乏特定蛋白質,萎縮程度快過生長程度,因此引起一系列症狀,如關節變形及攣縮,心臟及呼吸肌肉弱化。以下是4種較為常見的肌肉營養不良症。
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(DMD)
由於X染色體失去一段基因,因此身體缺乏某種蛋白質,肌纖維膜變得脆弱,只有男性患者,發病率為3000分之一。患者多於三至四歲體能開始變差,大部分患者會出現小腿假性肥大,因肌肉被纖維化,腳筋被拉住,故平衡力下降。患者通常在10歲左右便要使用輪椅,以往平均壽命只有20多歲,近代出現各種藥物、心肺功能治療,平均壽命可延長至到30至40歲。
碧加氏肌肉營養不良症(BMD)
BMD與DMD類似,同樣因基因製造的蛋白質功能不正常,但症狀較輕微,發病年齡範圍為5至25歲,多在11歲左右出現症狀,16歲之後要用輪椅代步,患者平均壽命為50歲。
肢帶型肌肉營養不良症(LGMD)
LGMD可細分超過20款,患者的盆骨和肩胛附近的肌肉會先萎縮,其後逐步發展至四肢末端,患者肩胛會突起,行路如「鴨仔」,坐下再起身時亦無力,需用手扶自己起身。通常於青少年至中年時期發病,青少年發病者可能會出現脊柱側彎,亦有可能影響心肺。LGMD暫時沒有特定治療方法。
面肩肱型肌肉(FSHD)
大部分屬顯性遺傳,1成人為非遺傳產生的突變。患者通常於10歲至20歲發病,FSHD患者的症狀差異甚大,包括肩胛突起,無法抬起手臂;說話不清、眼瞼不能閉緊、顏肌無力、脊柱前彎。如在10歲前發病,可能會有聽力障礙、視網膜病變。FSHD不會對壽命造成特別影響,暫時沒有特定治療方法,目前有專家在研發基因治療。
朱炎培醫生表示,各種肌肉營養不良症的共通點是初期徵狀不明顯,亦容易與其他疾病及生長情況混淆,有患者從小覺體能較同齡人差,10年後就醫才發現患有肌肉營養不良症。如患者及早診治,可透過手術、藥物、物理治療等方法,減少肌肉功能惡化,及控制併發症,如心肌疾病、呼吸系統疾病。
兩個自我檢測方法
一、快速蹲下起立,肌肉營養不良症患者通常需要扶著大腿才能起立。
二、測試是否能一次跨2至3級樓梯,與發現肌肉功能比同齡人差,應及早進行檢查。
Text :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
Photos :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